,也就是知道一年出多少银子,具体的是不清楚的。
所以和卓细细的说与胤禔听:“咱们北方,田地都是一年一收的,一亩田可出产两石粮食,现在粮价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。”
胤禔眼中有欣赏,心道福晋还通农事:“福晋还通农事?”
和卓理所当然的笑笑:“妾身在娘家时,祖父对孙子孙女们都是一视同仁的,孙儿们每年都要一起农耕,让老农教导我们,所以知晓一些。”
胤禔点头,心中对福晋这个已经仙逝的祖父有些好奇。
“寻常咱们的田地都是佃给农户的,租子一般是五成,所以一亩田一般可以产出1石粮食,换算成银子,一年八百多亩就是400多两银子,也是旱涝保收了。”和卓继续讲与胤禔听。
胤禔算了算,钱虽然不多,不过总是有田地在,是一份产业。
“老农曾经说过,地主家田地佃给农户时间越是长久,就越是侍弄的好。佃农最怕的是没有田地,地主让种两三年就不让种了。妾身的嫁妆田,都是签了十年的契约的呢,时间长了,佃农们就会当成自己的田地来侍弄,更加尽心了。”
胤禔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,有些惊奇:“还有这些学问那?”
和卓看着胤禔惊讶的瞪着两大眼珠子,“噗嗤的”笑了:“是呢。可不要小看了种地,这学问大着呢,爷也可以了解下。皇阿玛注重农耕,到了仲春,皇阿玛都会从繁重的政务中起身,带领文武百官从朝堂中走出来,去先农坛耕种。”
历史上雍亲王知晓自己阿玛康熙爷重视农耕,为了投其所好,自己在家种地,将产出送到宫里,还做了一副《农耕图》!
农事2
过后胤禔特地去查看了自己的庄子上,了解了一番农事,福晋所说都是正确的,这让胤禔不禁对那个素未谋面的伊尔根老太爷更好奇了。
听说福晋这一辈,大多都是那老太爷带着教养的呢。
福晋的兄长们他都接触过,都不是泛泛之辈。
大舅哥是进士出身,二舅哥是文武秀才,三舅哥武举人出身,在军中也是个铁血汉子。
六舅哥就更厉害了,有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,日后必定是我大清的一员猛将。
听福晋说,这些兄长们都是在祖父膝下长大的,祖父真是会养孩子啊。
京城中大家族,哪家没几个纨绔子弟,岳父的儿子倒是一个纨绔子弟都没有。
着实厉害啊!
老话说的好啊,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啊!
想想人家的祖父,再想想自己的祖父顺治爷,真是一把辛酸泪啊!
不过也说不好,要是自家祖父顺治爷长寿的话,这皇位上面还不知道是谁呢,搞不好自己就是个平凡的皇孙也说不定。
其实账上能有3万8000两现银已经算是不错的了,和卓并不铺张,送礼的话也多用的份例里的东西,还有胤禔铺子里的产出,否则是存不下这么多现银的。
未成亲的阿哥手里能有几千两现银已经算很不错的了,
毕竟阿哥们虽然衣食无忧,逢年过节有不少赏赐,不过那些赏赐是不好变现,所以现银都不多的。
所以说四阿哥让人羡慕呢,佟皇后死后,他一跃成为阿哥中最富有的,然后娶了四福晋,虽然四福晋同样是98抬嫁妆,并没有超过前面的大福晋、三福晋。
耐不住人家质量更高啊!每个嫁妆架子抬过来的时候都推得满满当当要溢出来了!
人家阿玛打仗多年,又是老来女,唯一的女儿,嫁妆比大福晋,三福晋可丰厚多了,可以说是搬走了半数乌拉那拉家的产业。
和卓是幼女,上面几个哥哥都成亲了,自然不可能将家中半数产业充作她的嫁妆。
四福晋虽然也有四个兄弟,奈何人家嫁过来的时候只有大哥刚成亲,而且只有大哥和小弟是嫡福晋觉罗氏所出,其余是妾氏所出,作为唯一的嫡长女,自然是万千宠爱一身,拿走全家一半家业做嫁妆并不奇怪。
这就是家中主子少,人丁单薄的一种好处了。
三福晋董鄂氏出自名门,和大福晋一样,家中人丁兴旺,亲兄弟,堂兄弟众多,自然不可能拿出家中一半的产业做嫁妆。
所以四福晋耀妆的时候可是闪瞎了阿哥们的眼,对四阿哥娶个财神,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!
连太子爷都忍不住羡慕,太子天潢贵胄,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,不过当时还在读书,现银也不会超过两万两,怎能不羡慕。
和卓作为大福晋是98抬嫁妆,
若是其余皇阿哥们娶媳妇,媳妇嫁妆超过这个数,那就不太好了,不尊重大嫂,也容易给人早产嚣张跋扈的印象。
奈何和卓已经将皇子福晋嫁妆的这个基调已经定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