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其他小说 > 清穿之大福晋育儿记 > 正文 分卷阅读223
    和卓没说的是,秋分男人就说不好了,这种叛乱,一般这类小头目,都是要冲在第一线的。

    这甘肃的土司,不知道为什么事情没有爆出来,和卓可不相信是简单的几个灾民做乱,估计是事情闹大了,才爆出来。

    估计那些水利工程的款子都被他们给贪污了,搞不好,两个省府以及下面县市的粮仓都出了大问题了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,因为康熙几次下江南,拜了朱元璋的陵寝,又广开了博学鸿儒科,收了天下士子之心。

    “朱三太子”也被抓到了,“朱三太子”的党羽也被瓦解了.

    没了“朱三太子”,这反清复明的声音也小了许多,现在一下子又起来了,皇帝能不恼火嘛!

    ……..

    胤禔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,因为要派兵镇压,以及要发粮食过去,都用的到兵部,所以官员们下朝后都留在了那里。

    胤禔所在的兵部还好一些。

    户部的官员就惨了,有胤禛四贝勒这个工作狂在,估计今天别想回去了,在衙门里过夜吧。

    果不起然,第二日,康熙就发了圣旨,将甘肃土司,和陕西总督革职查办,押解回京。

    另外派了太子爷和四阿哥胤禛去处理陕西的事情。

    甘肃是少数民族聚集地,是土司和朝廷共同处理的地方,形势比较复杂,康熙让信任裕亲王保泰去处理了,另外还派了和卓的六哥佳珲带兵去镇压。

    康熙这一手平衡可以说玩的很好了,太子四阿哥是一派的,四阿哥又是正蓝旗的旗主,这次四阿哥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发展军中势力。

    裕亲王保泰是支持八阿哥的,佳珲是大阿哥胤禔的小舅子,自然是站在大阿哥这边,两对人马自然不会黏黏糊糊的,搞在一起。

    大旱2

    佳珲临行前,胤禔夫妇去送了,并将府上,庄子里的所有存粮都给了六哥,以应急之用。

    虽然朝廷也给了粮食,不过他们是先行部队,估计粮食到那里都要十多天过去了。这段期间他们要靠当地省府的粮仓,估计不太靠谱。

    有了粮食,就有了底气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和卓尽的一份心力吧。

    不提保泰和佳珲两个。

    佳珲武力值高强,现在已经到了先天中期了,说句天下无敌手也不为过了。

    咳咳,

    当然,除了和卓和大和尚这些修士。

    所以和卓并不担心。

    太子爷和四阿哥倒是遇到了不小的麻烦,虽然他们一群人经过伪装,但是两人细皮嫩肉的,一看就是养尊处优的“贵人”,在灾民眼中,都是大肥羊啊,饿红了眼的灾民,什么都干的出来。

    不过两人都是带了兵的,刚开始不忍心杀老百姓,但是他们如此疯狂,一番杀鸡儆猴之后,也就消停了。

    最要紧的还不是这些饿急眼的灾民,

    而是有“反清复明”的人,混在灾民中,煽动民心。

    另外,太子爷还遇到了刺客,索性太子爷身边能人众多,武艺高强,饶是如此,太子爷还是受了点伤,索性妨碍不到。

    真正和地方官交涉,才是难呢。

    这些官员都是油条子了,一个劲的推托,企图蒙混过去,到最后,他们在当地就是土皇帝的存在,虽然总督被押解回京了,不过总督府早就是个空壳子,权势都掌握在了他们这些当地大族手中。

    太子爷和四爷,在他们眼中,就是毛娃子一样的存在,表面恭敬,其实没当他们一回事情,就是想借着朝廷的兵力,镇压那些贱民罢了。

    太子爷和四爷都来了好几天了,所到之处,都是被当地官员处理过的地方,没有什么暴乱,只是有些许灾民罢了,这些官员还想要瞒天过海,可以说是胆大妄为了。

    两人一合计,这不是办法,

    就微服出去了,看到其他情况严重多了,虽说还没有到“易子而食”的地步,不过再不处理,这个情况也不是不会发生的。

    地里没有收成,百姓们普遍很是恐慌,大粮商们,都屯粮涨价,也有好多老百姓饿死了,已经有地方吃观音土,好多地方死了人。

    太子爷是康熙自小培养的储君,虽然在索额图死后,性情变了,不过忧国忧民的心态没办。

    和四爷回去之后,挑灯夜谈,找方法对付这些地方官。

    虽然康熙说了可以带兵,不过因为陕西不像甘肃,地势复杂,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。

    所以,只是允许太子爷带了侍卫,四爷带侍卫,然后在正蓝旗里挑了一些人罢了。

    平常也就是护卫护卫太子,保卫保卫贝勒府,只有少数一些旗人,跟着四爷上过战场,不过也都是后面,实际没怎么上战杀敌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