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允阮偮也都是知名的一些青年子辈。元明姝得到消息,亲自去半道接他们的马车,接到城中殷勤款待,谈论许久,许循等留下来,元明姝将他们推荐介绍给高昶。
她对许循等人尤其热情殷勤,又让高昶摆起身份,目的既是为了延揽人才,同时也是为的放低自己,把高昶往上抬,从而让人尊敬他。
高昶也是询问谈论之后,留下了许循等人。
许循,刘阮等人留在邺城之后,跟高昶熟识了,见到如今河北的状况,对高昶也是使劲的捧使劲的称赞,他们都是真正的名士,一句夸赞可比什么都值钱。自此之后,愿意来邺城任职的青年才俊就开始多了起来,一时珠玉琳琅,人才荟萃,四方乱成了一锅粥,只有河北这里已经开始有了安定恢复的迹象,同年秋,粮食丰收,各郡县上下皆上书报庆贺。而高昶则相应的声势愈盛。
高桓打败了四方诸侯,于同年秋迁都太原,也就是他根据地所在的并州,说是迁都,其实也可以叫做狼狈逃窜。原本同他同心协力共同打击元氏的刘崧因为和他闹起了不合,两人实力相当各不相让,刘崧手里也握重兵,拥有实权,高桓为了避免和他两败俱伤,听从部将的建议返回并州,算是退让了一步。这一步退让的高桓心头吐血,回并州的路途中都气的重病,险些身亡。
回到并州过了半年,他才渐渐振作起来。
宫室建成之后的两个月,四月十八日,十九岁的广平王元脩于并州登基,尊帝位,仍然延续魏帝国旧统。然而明眼人都知道,魏帝国还在,却已经换了姓高了,原来的元灏手中还有权力,还能和高桓你死我活相博,如今的元脩却是个完完全全的傀儡。登基前夕,高昶上表称贺,高桓招他入朝,高昶以河北战事未息为由,拒绝了入朝。高桓又让他领兵去攻打豫州刘崧,高昶考虑到邺城局势刚稳,百废待兴,不宜出兵,也拒绝了没去。正如高时芳所言,他一到河北就成了鱼入大海,鸟入青天,再不肯听高桓的节制了。而高桓也奈何他不得。
在洛阳,刘崧扶持了另一个元氏皇嗣登位。不过如今的洛阳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资格,洛阳的那位天子,所能号令也也仅仅只有洛阳周边两三百里的地盘。承元元年到天末元年的国号也相当混乱,高桓并州那边一年换一个年号,洛阳的那个朝廷又用另一个年号,整个都是乱七八糟。
天末二年,刘崧被杀,洛阳一时又陷入动乱,这时候高昶经过四年的休养生息,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实力,可以说是兵强马壮,他趁乱带兵进了洛阳,俘虏了伪帝,然后邀请高桓迎帝回洛阳。
这一年,高昶27岁。
真正是英俊强干,风华正茂,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差不多已经走到人生的顶峰了,多少英雄戎马一生,到七十岁都不见得能有这样的功业。
上天对他有多残忍,就对他有多眷顾。
元明姝对着镜子,用把乌檀木的小梳一下一下梳理着自己绸缎般漆黑的长发,她这么梳了一早上了,还在梳,高昶难得的没有早起,就侧身卧着,以手托腮饶有兴致的打量她。元明姝在镜中同他目光对视了,不由展颜一笑。
她这一笑,就勾的高昶心思发痒。二十九岁的元明姝正是她最美的年纪,浑身散发着艳丽明媚的色泽还有成熟迷人的韵味,对高昶来说,现在的元明姝比少女的元明姝更能刺激他的*。他是喜欢年长一点的女子的,对小姑娘则不感兴趣。
想起昨天晚上,高昶情不自禁心中一动,胯.下也有点发硬。元明姝笑完,站起身回到床前,丝裙带起细细的风,她往床边坐下,拿起高昶一只手,道:“嗳,我问你,我母亲有消息了没有?”
洛阳变故之后,元明姝就在到处打听她母亲的消息。其实她是不想回洛阳的,可是得知她母亲和元灏还活着,她便也跟了高昶过来,想看他们。元灏被废,起初被高桓囚禁在洛阳城中永宁寺,后来高桓撤去并州,又将他带去了并州,而梁太后的事情,高昶是知道的,却不敢告诉她。
元明姝催的紧,见到他都要问几句,高昶听到这话就一阵不自在,含糊其辞道:“我在让人打听,可是还没有什么音讯,过些日子再看吧。”
他这态度让元明姝有些不高兴。本来她也不爱生气的,可是这样小的一件事情,高昶如今又不是当初那样没能力,却三天两头的敷衍她,元明姝心情好好的,突然有点烦躁:“你老说过些日子过些日子,你到底有没有在做这件事啊?多大的事情,有那么难吗?算了,我自己去寺里找人问。”
高昶拉住她劝道:“你这么大火气做什么,当初也没见你急,现在倒整天急起来了。”
他这话戳了元明姝痛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