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其他小说 > 青山 > 正文 分卷阅读132
    ,就跟他们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了,叫他们自己回来带,看他们怎么办!”

    一来担心孙子孙女的教育问题,二来两个儿子长年在外,她做母亲的有时也想得慌。以前是为赚钱盖房子讨堂客,现在他们都成家了,没这个压力了,回来找点事做,就算少赚点钱也比在外面漂泊要好。

    就这样,下一次徐吉茂跟徐吉盛打电话回来时,毛勤勤在电话里毫不客气地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了,叫他们自己想办法,是把孩子接到广州去,还是他们回来在家里找点事做把孩子带在身边,让他们自己看着办。徐吉盛跟徐吉茂听到妈妈的这个态度,几年来的犹豫不决得好好考虑,是时候确定个方向,好好拿主意了。

    他们都已过了三十,在厂里打工的话还能打几年?这样长年漂泊在外,什么时候是个尽头?他们已经过了青春年少的岁月,得为今后好好打算。手头的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早已习惯,他们也习惯了广州夜晚拥挤的街道跟炫目的灯光,现在要他们作出改变,他们能做什么?

    妈妈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了,把孩子接到广州来吗?虽然在广州打工比在家乡打工工资高,但孩子要来广州的话,那广州的开支也高,这样还不如回去找点事做。但回去能做什么事?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热闹跟灯光,难道回到家里守着那几亩土地?虽然他们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人,但现在要他们回到那个地方守着土地,心理上总是有或多或少的抗拒。这十多年来,每年只有过年才在家里待几天,而且每次都是来去匆匆,原本的家乡这十多年里只是个客栈。这十多年来,他们都没有再扛过锄头,更没有下过稻田,农业生产的时节跟流程都已生疏,现在回去还能适应农业生产吗?

    城市高楼鳞次栉比,人群喧哗,街道整洁,灯光璀璨,每次年底回去,面对乡村的田野跟山丘,村里的寂静,乡间雨后泥泞的马路以及夜晚的宁静跟黑暗时,总是有不适应的感觉。尤其每次回家,手机时常没有信号,这对习惯了网络的他们来说,每年回家就是跟外面的花花世界断了联系,那几天总是煎熬。虽然在城市里他们地位并不高,但在陌生的城市,并没有人情的羁绊,更没有相互间的攀比,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,身边也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,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就行。你过得怎么样,又赚了多少钱,没人关心,生活也算过得自由自在。只是结婚后这几年来,年龄渐长,又想着留在家里的孩子,这才使他们多了顾虑跟对家乡的想念。

    孩子五六岁了,也都知道事了,要是他们长大后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父母亲,那对孩子们是多不公平。孩子留在老家,固然方便了他们在广州工作,但对孩子的想念及每次过年回家孩子对他们的冷漠,让他们对眼前漂泊异乡的生活愈加挣扎。

    一年在外,下班后总是想着孩子,自从有孩子以后,给家里的电话都打得勤多了。但电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孩子一年年地长大,但是跟孩子的感情一年年地生疏,做父母的心里真不是滋味。但能怎么办了!

    他们出来十多年了,这些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只有从乡村走到城市的,还没有见到谁出来打工后又回去种地,自己不说回去种地,如果真回去的话能做什么事?这十多年来都在工厂里打工,会做的事也就手下的这点活,如果回去能干什么?十多年的打工生涯,除了厂子里的环境,似乎跟外面的世界已经脱节。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?不在厂里打工回去又能做什么?徐吉茂、徐吉盛两兄弟想着这些问题时不时地陷入了忧愁。

    怎么办?前几年想着房子盖好了,老婆也娶上了,生活不会再有多少烦心事,想不到现在这个事似乎比以前所有事都来得紧迫,该怎么办?

    母亲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似乎已经是下了通牒,想想母亲的性格,应该也不是说着好玩,他们得认真考虑。是啊,孩子整年整年地让父母带,父母亲想做点自己的事也做不了,这对父母也不公平。想到这,兄弟俩不由得有点愧疚。父母亲辛辛苦苦把他们带大,现在他们上了年纪还在田里地里操劳,做儿子的不但没有回报父母,还给父母增添负担。

    这几年来,每次过年回家,母亲总是劝说他俩回来找点事做,不要跑那么远的地方。但是他们习惯了广州的街道,回来重新找事做得面对全新的环境,他们一直没有这个魄力。现在母亲说不再给他们带孩子,这也是他们得仔细考虑作出决定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哎,今年过年回去再说吧。

    第三十九章

    秋收过后,田里的水排干了。这个时候正是晒稻草的好时期。每天中午都会有人翻晒着稻草。稻草容易点燃,作为灶堂的引火源是少不了的。把稻草晒干后,屋里放得下的就全搬回了屋里。屋里放不下的就把稻草在田里码成了一个个的稻草垛。各家各户也忙着在地坪里翻晒着打回来的稻谷。谷晒干后用风车去掉秕谷、碎叶就能入仓,一年最主要的农忙也就过去了。

    春华秋实,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也是色彩缤纷的季节。染上色彩的落叶乔木跟常绿乔木交错着构成幅绚丽的图景,村庄依旧是那么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