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其他小说 > 明朝那些事儿 > 正文 15311540
    [1531]

    这个决定充分证明,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。

    他认为,南城就快过这样一句话:

    只要你不放弃自己,上天就不会放弃你。

    绝境中的袁崇焕,在沉思中等来了正月二十五日的清晨,他终究没有放弃。

    于是,他等来了奇迹。

    天启六年(1626)正月二十五日,改变历史的一天。

    努尔哈赤怀着满腔的愤怒,发动了新的进攻。他认为,经过前一天的攻击,宁远已近崩溃,只要最后一击,胜利触手可得。

    然而他想不到的是,战斗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开始的。

    第一轮进攻被火炮打退后,他看见勇猛的后金士兵们怂了。

    无论将领们怒吼,还是威胁,以往工作积极性极高的后金军竟然不买账了,任你怎么说,就是不冲。

    这是可以理解的,大家出来打仗,说到底是想抢点东西,发发小财,现在人家炮架上了,打死上千人,尸体都堆在那儿,还要往上冲,你当我们白内障看不见啊。

    勇敢,也是要有点智商的。

    努尔哈赤是很地道的,为了消除士兵们的恐惧心理,他毅然决定,停止进攻,把尸体捞回来先。

    为一了百了,他还特事特办,在城外开办了简易火葬场,什么遗体告别,追悼会都省了,但凡抢回来的尸体,往里一丢了事。

    烧完,接着打。

    努尔哈赤已近乎疯狂了,现在他所要的,并不是宁远,也不是辽东,而是脸面,起兵三十年,纵横天下无人可敌,竟然攻不下一座孤城,太丢人了,实在太丢人了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34]

    所以他发誓,无论如何,一定要争回这个面子。

    不想丢人,就只能丢命。

    面对蜂拥而上的后金军,袁崇焕的策略还是老一套——大炮。

    要说这外国货还是靠谱,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35]

    于是接下来,袁崇焕看到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,冲了两天的后金军退却了,退到了五里之外。

    很明显,坐在黄帐子里的那人,是个大人物,但按照后金的道德标准,死个把领导也不是什么大事,这实在是件相当奇怪的事情。

    第二天,当袁崇焕站在城头的时候,他终于确信,自己已经创造了奇迹。

    后金军仍然在攻城,攻势比前两天更为猛烈,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袁崇焕,这是撤退的前兆。

    几个时辰之后,后金军开始总退却。

    当然努尔哈赤是不会甘心的,所以在临走之前,他把所有的怒火发泄到了宁远城边的觉华岛上,那里还驻扎着几千明军,以及上万名无辜的百姓。

    那一年的冬天很冷,原本相隔几十里的大海,结上了厚厚的冰,失落的后金军踏着冰层,向岛上发动猛攻,毫无遮挡的明军全军覆没,此外,士兵屠杀了岛上所有的百姓(逢人立碎),以显示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,并向世间证明,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无能的,他至少还能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。

    宁远之战就此结束,率领全部主力,拼死攻击的名将努尔哈赤,最终败给了仅有一万多人,驻守孤城的袁崇焕,铩羽而归。

    此战后金损失极为惨重,虽然按照后金的统计,仅伤亡将领两人,士兵五百人,但很明显,这是个相当谦虚的数字。

    数学应用题1:十门大炮轰六万人,轰了两天半,每炮每天只轰二十炮(最保守的数字),问:总共轰多少炮?

    答:以两天计算,至少四百炮。

    数学应用题2:后金军总共伤亡五百人,以明军攻击数计算,平均每炮轰死多少人?

    答:以五百除以四百,平均每炮轰死1.25人。

    参考史料:“红夷大炮者,周而不停,每炮所中,糜烂数十尺,断无生理。”

    综合由应用题1、应用题2及参考资料,得出结论如下:每一个后金士兵,都有高厚度的装甲保护,是不折不扣的钢铁战士。

    扯淡就此结束,根据保守统计,在宁远战役中,后金军伤亡的人数,大致在四千人以上,损失大量攻城车辆、兵器。

    这是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,后金军的第一次总退却,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战败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36]

    或许直到最后,他也没弄明白,到底是谁击败了他,那座孤独的宁远城,那几门外国进口的大炮,还是那一万多陷入绝境的明军。

    他不知道,他的真正对手,是一种信念。

    即使绝望,毫无生机,永不放弃。

    在那座孤独的城市里,有一个叫袁崇焕的人,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。

    他不知道,也永远不会知道了。

    因为七个月后,他就翘辫子了。

    天启六年(1626)八月十一日,征战半生的努尔哈赤终于逝世了。

    他的死因,有很多说法,有说是被炮弹打坏的,也有的说是病死的,但无论是病死还是打死,都跟袁崇焕有着莫大的关系。

    挨炮就不说了,那么大一铁陀子,外加各类散弹,穿几个窟窿不说,再加上破伤风,这人就废定了。

    就算他没挨炮,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,有点心理障碍十分正常,外加努先生自打出道以来,从没吃过亏,败在无名小卒的手上,实在太丢面子,就这么憋屈死,也是很有可能的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袁崇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,在击退努尔哈赤后,他立即派出了使者,给努老先生送去了一封信,内容如下:

    “你横行天下这么久,今天竟然败在我的手里,应该是天命吧!”

    努尔哈赤很有礼貌,还派人回了礼,表示下次再跟你小子算帐(约期再战)。

    至于努先生的内心活动,用他自己的话说,是这样的:

    “我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,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小小的宁远,竟然攻不下来,这是命啊!”

    说完不久就死了。

    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死了,对于这个人的评价,众多纷纭,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,进步的势力,冲击了腐败的明朝,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。

    我才疏学浅,不敢说通晓古今,但基本道理还是懂的,遍览他的一生,我没有看到进步、发展、只看到了抢掠、杀戮和破坏。

    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,我只明白,他的马队所到之处,没有先进生产力,没有国民生产指数,没有经济贸易,只有尸横遍野、残屋破瓦,农田变成荒地,平民成为奴隶。

    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,我只知道,说这种话的人,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。

    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,没有丝毫区别,所有的生命,都是平等的,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37]

    皇太极

    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,终于笑了——含笑九泉。

    老头笑着走了,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——比如他的几个儿子。

    当时,具备继承资格的人,有八个。

    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: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、皇太极;

    四小贝勒:阿济格、多尔衮、济尔哈朗、多铎。

    位置只有一个。

    拜许多“秘史”类电视剧所赐,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,竟然妇孺皆知,且说法众多,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,喜欢多尔衮,皇太极使坏,干掉了多尔衮他妈,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等等。

    以上讲法,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,是可以的,正式场合,就别扯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,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,汗位就已注定,它只属于一个人——皇太极。

    因为除这位仁兄外,别人都有问题。

    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,可是问题在于,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,游牧民族比较实在,谁更能打、更能抢,谁就是老大,要搞任人唯亲,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。

    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,那更别提了,年龄小不说,老头还不待见,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。

    而四大贝勒里,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,没资格,排除;莽古尔泰比较蠢,性情暴躁,排除,能排上号的,只有代善和皇太极。

    但是代善也有问题——生活作风,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,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,是努尔哈赤的后妃。

    代善是聪明人,有这个前科,汗位是不敢指望了,他相当宽容地表示,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,让皇太极干吧。

    于是,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,天启六年(1626)九月初一,皇太极登基。

    在后金将领中,论军事天赋,能与袁崇焕相比的,只有三个人:努尔哈赤、代善、皇太极(多尔衮比较小,不算)。

    但要论政治水平,能摆上台面的,只有皇太极。

    因为一个月后,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。

    天启六年(1626)十月,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,他们此来的目的是吊丧,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。

    在很多书籍里,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,战绩无人认可,也没有封赏,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,孤苦伶仃,悲惨世界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38]

    可以肯定的是,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,也未经大脑的,因为就在宁远胜利后的几天,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,兵部尚书王永光跟袁崇焕不大对劲,也大发感慨:

    八年来贼始一挫,乃知中国有人矣!

    总之,捷报传来,全国欢腾,唯一不欢腾的人,就是高第。

    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,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,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。

    除口头表扬外,明朝也相当实在,正月底打胜,2月初就提了,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,然后是兵部右侍郎,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。

    部下们也没有白干,满桂、赵率教、左辅、朱梅、祖大寿都升了官,连他的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。

    当然,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,比如魏忠贤公公,顾秉谦大人等等,虽说没去打仗,但整日忙着阴人,也是很辛苦的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,袁崇焕出头了,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,东林党的成员,但边界得有人守吧,所以阉党不难为他,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,任他在那倒腾。

    几个月后,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,他派出了代表团。

    这就倒腾大了。

    在明朝看来,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,压根不是政权,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团伙头目谈判呢?

    所以多年以来,都是只打不谈。

    但问题是,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,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,趁机去谈谈,也没坏处。

    当然,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,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,谈判之前,先请示了皇帝,才敢开路。

    憋死(打伤致死)了人家老爹,还派人来吊丧,是很不地道的,如此行径,是让人难以忍受的。

    然而皇太极忍了。

    他不但忍了,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。

    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,好吃好喝招待,还搞了个阅兵式,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,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、几十只羊,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,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。

    懂得暴力的人,是强壮的,懂得克制暴力的人,才是强大的。

    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,必须和平,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39]

    袁崇焕也并非善类,对于这次谈判,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,做出了充分的解释:

    “奴死之耗,与奴子情形,我已备得,尚复何求?”

    这句话的意思是,努尔哈赤的死讯,他儿子的情况,我都知道了,还有什么要求呢?

    谈来谈去,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。

    谈判还是继续,到第二年(天启七年)正月,皇太极又派人来了。

    可这人明显不上道,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——当年他爹写的七大恨。

    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,似乎也说不上,因为,就在七大恨后面,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,比如金银财宝,比如土地等等。

    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,还把死去的老爷子搬出来,实在辛苦。

    袁崇焕是很幽默的,他在回信中,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赤的著作,同时表示,拒绝你的一切要求。这意思是,虽然你爸憋屈死了,我表示同情,但谈归谈,死人我也不买账。

    过了一月,皇太极又来信了,这哥们明显是玩上瘾了,他竟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,又逐条批驳了一次,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,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,要的东西也减了半。

    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,但具体工作还要干,在这一点上,皇太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,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,他发动了新的进攻,目标是朝鲜。

    天启七年(1627)正月初八,阿敏出兵朝鲜,朝军的表现相当稳定,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,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,再过一个月,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,表示愿意服从后金。

    朝鲜失陷,明朝是不高兴的,但不高兴也没办法,今天不同往日了,家里比较困难,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,失陷,就失陷了吧。

    一边谈判,一边干这种事,实在太过分了,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,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,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。

    话这么说,袁崇焕也没闲着,他也很忙,忙着砌砖头。

    自打宁远之战结束后,他就开始修墙了,打坏的重砌,没坏的加固。他还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,抢工期抓进度,短短几个月,锦州再度成为坚城。

    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40]

    此外,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、前屯、中后所、中右所,修筑堡垒,全面恢复关宁防线。

    光修墙是不够的,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,他大量召集农民,只要来人就分地,一文钱都不要,白送,开始大规模屯田,积累军粮。

    一边谈判,一边干这种事,实在太过分了,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,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,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。

    到了天启七年(1627)五月,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,朝鲜打下来了,锦州修起来了,防线都恢复了,屯田差不多了,双方都满意了。

    打吧。

    天启七年(1627)五月六日,皇太极率六万大军,自沈阳出发,进攻锦州,“宁锦大战”就此揭开序幕。

    此时出战,并非皇太极的本意,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,遗产分割、追悼会刚刚搞完,朝鲜又打了仗,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,但没办法,不打不行——家里闹灾荒了。

    天启七年,辽东受了天灾,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,紧缺粮食。

    为解决粮食问题,袁崇焕决定,去关内调粮,补充军需。

    为解决粮食问题,皇太极决定,去关内抢粮,补充军需。

    没办法,吃不上饭啊,又没处调粮食,眼看着要闹事,与其闹腾我不如闹你们,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。

    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,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,所以他擦亮了大炮,备齐了炮弹,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。

    宁远之战后,袁崇焕顺风顺水,官也升了,权也大了,声势如日中天,威信很高,属下十分服气。

    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,比如满桂。

    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,他之所以不服气,是因为另一个人——赵率教。

    在宁远之战时,赵率教驻守前屯,打得最激烈的时候,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,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,让他赶紧派人增援。

    可赵率教不去。

    因为你吃不消,我也吃不消,一共这么多人,你的兵比我还多,谁增援谁?

    所以不去。

    当时情况危急,满桂倒也没有计较,仗打完了,想起这茬了,回头要跟赵率教算帐。

    于是袁崇焕出场了,现在他是辽东巡抚,遇到这种事情,自然是要和稀泥的。

    但是他万没有想到,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,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