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其他小说 > 清穿之大福晋育儿记 > 正文 分卷阅读126
    卓想了一下。

    胤禔:“那行,我交代底下人去办,不用都买田吧。”

    和卓:“一半一半吧,有合适的铺子也可以买下来,收收租子,田地买远一点吧,去保定那边看瞧瞧,有没有合适的田地。”

    和卓拉着胤禔的手撒娇:“爷当初夸妾身经营的好,账面上有这些数量,既然给小珍宝置办了,也不能亏待弘昱他们,爷说呢?”

    “这3万多两的结余也是咱们好几年存的啊,这一下子哪里拿的出这么些钱呢,爷现在一年俸银1300两,禄米1300斛;兵部的职位虽然有俸禄,不过那点子就够和同僚下几次馆子。”

    和卓:“妾身不是要现在就拿出这么多钱,咱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,之后呢。妾身就是要个话,痛快说吧,同意不同意,我要给每个孩子置办一万两银子的私房,等个几年,就都有了,爷看行不?”

    胤禔想了想,出宫建府会拨一笔银子,合该是够的了,福晋虽然不会做生意,不过福晋送礼尽量不花银子,就省了府里开支的大头了,就点头同意了。

    和卓兴高采烈,蹦蹦跳跳,吓的胤禔赶紧搂住她,还怀着身孕呢!

    胤禔心道还是孩子心性,就这么高兴,爷自己的嫡子嫡女还会亏待了不成。

    和卓的心思当然是想留给自己孩子的,虽然孩子还小,肚子里这个还没有出来。

    和卓说:“击掌为盟”,胤禔也由着她闹,两人击掌为盟了。

    其实这也算是一点点的经济遏制吧,毕竟没有银钱就难以发展势力,虽然和卓清楚,日后出宫建府之后有的是人送银子。

    不过人家送银子都是有要求的,哪里有自己的银子花着舒坦呢。

    蒙古福晋在京城1

    说到这田地,就不得不说说在京城的蒙古福晋、夫人们。

    现在宗室里的老福晋大半是蒙古福晋,每届选秀,康熙爷基本不会将蒙古贵女收入后宫,而是也会将这些蒙古贵女赐婚给宗室的爷们。

    帝王不想后宫里面满是蒙古女人,就这这些叔伯哥哥弟弟侄子们代劳了吧。

    和卓祖母也是蒙古女子,祖母嫁过来的时候还是皇太极的时代,在关外。那个时候帝王后宫都是蒙古贵女的天下,朝臣娶蒙古女人的也很多的。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,嫁出去的女人都是要给娘家节礼和年礼的,那到京城来的蒙古媳妇怎么办呢?

    这可难不倒她们。

    康熙为了遏制蒙古的发展,不但限制了和蒙古的通商,并且给蒙古部落都划分了区域,不能随意走动,

    这样既遏制了蒙古的发展,又遏制了人口的增长。

    从而达到把控蒙古的目的。

    现在每年冬天,蒙古各部落还是有不少人会饿死,病死。

    蒙古草原冬日漫长,每年只有7个月可以放牧,剩下5个月粮食蔬菜短缺,故嫁到京城的蒙古女儿们一般年礼和节礼送回去的都是粮食,一般离的近的一年送一个节礼,一次年礼,也就是一年两次。

    离的远的一年一次。

    不过蒙古福晋、夫人们送礼都是很有分寸的,免得害夫家落得个私通蒙古的最近就不好的。

    一般约定俗称,一次送35辆马车,不能太多,一辆小马车可装9石粮食,一辆大马车一般可以装15石粮食,伊尔根觉罗家用的是大小马车混合的。

    就这么些年礼,节礼,康熙和朝廷都是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。

    这管天管地,还能管着不让人家孝顺父母,大清朝可是以孝治天下的。

    而且这点子东西,换算了银子也不多,刁钻的御史都不会拿这个说事,除了不能反驳人家孝顺娘家,大部分满族大臣,谁家没给蒙古的姻亲,

    为这么点,他们犯不着啊。

    祖母每年送两次礼,每次都是45石粮食和300400斤茶叶,一般用3辆大马车(或者5辆小马车)。

    按照最高的产量一亩田产3石粮食(一般北方亩产2石),祖母送一次礼会送出15亩田的全部出产。一年就是30亩,府中有3个蒙古媳妇就是90亩,其实折合银子才135两,一共270石粮食,茶叶也是最普通的茶叶(100文一斤的茶叶,12斤两),但是这个是他们的生存必需品。茶叶花费一年也才200两。

    人家也不白拿你的,都是礼尚往来。

    蒙古回的礼一般都是特产马奶酒什么的,有时候还会送小马驹,

    伊尔根觉罗家庄子里的马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。回礼的价值一般都会高于送的礼。

    祖母送一次礼,粮食可供710个蒙古成年男子一年,茶叶最多可供2432个人一个冬天的量。

    其实对于寒冷的冬日不过是杯水车薪。